而根据坊间传言,正在部委间征求意见、进入出台前准备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已经将消灭劣五类水作为治理目标;河北省新近出台的地方性治理计划也已提出相同目标,并且将制定实施比一级A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
在一级A之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到了全面提标的阶段了吗?不少来自行内人的观点很明确,对不少城市的污水治理需求而言,继续提标并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 要切实提高污水收集和有效处理率
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表示,对于消灭劣五类水体和改善水体质量,提高排放标准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当下最重要的不是标准问题,而是管网建设、污水收集问题及现有水厂认真运营问题。“就是不要让建成的设施晒太阳。”
当前,在绝大部分城市,相比于建在地面上的污水处理厂这个“面子”,地下管网这个“里子”远远没有前者光鲜。
“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厂大量建成,但规划确定的16万公里管网的指标,到期实际只完成7万公里。这部分未完成的“作业”后来被加进了“十二五”的相关规划,全国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污水管网15.9万公里,约1/3为补充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网。
管网迟迟不能到位让根据规划进水量而设计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不同程度遭遇水量、水质的不匹配,直接影响其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影响其减排效益的发挥。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城市因发展速度远超规划,管网、设施滞后带来污水直排,虽然数量上不占主流,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带给水环境的危害却更大。
来自西安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全市每天未经处理排放的生活污水达20万吨。环保局调查发现,浐河城区段的污染源已经主要为生活污水,且因这一地区市政管网未接通,导致大量污水直排,是引发河水黑臭的主要原因。
而实力雄厚的北京,尽管建成污水处理厂已经达到一级A并全面向更高的地表水四类迈进,但仍然面临着每天有相当数量污水无法得到处理而直接排放的尴尬。有行内人估计这一数字达到每日百万吨。
这一数据虽未经官方证实,但并非空穴来风。去年8月,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对北京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督察。结果显示,北京市在一些人口较高度集聚的城乡接合地区,污水处理站仅覆盖60%~70%的区域,而污水收集管网更是不配套,导致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当前,北京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在《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已经明确了对管道升级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任务。
提升排放标准,完善管网设施,二者齐头并进将会显著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但对财力有限的有些城市而言,则是一道需要分辨轻重缓急、计算投入性价比的选择题。
要提升运营水平,做到水泥声气全达标
近年来,在环保部门督察督办中,有很多污水处理厂榜上有名。本该处理污染的污水处理厂在今年反成了被媒体频频曝光的排污大户。建成设施如何发挥减排治污效益,已经成为监管的重点。
对此,环境保护部不久前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HJ2038-2014)(以下简称《规范》)。“只有1/3建成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业积弊成为环保部门关注的重点,必须从环境设施建设转向设施运营管理,已成为行业共识。
据悉,《规范》针对偷排、偷工减料、偷懒的行为着重进行技术上的控制,每个运行工艺都有了要求和方法,并为基层的监管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设施建成并不代表具备减排能力,有效的治污必须建立在污水处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上海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张辰曾经在一次内部讨论会上指出,国内污水处理厂首先要树立“全达标”的理念。
“现在都在说一级A,但国家对污水处理厂的要求远远不只这一个。”他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对污水厂污泥处置、噪声、臭气控制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水泥气声同步全达标才是符合要求。即使水质做到一级A,但是污泥没有稳定化,臭气、噪声没有解决,这都不是达标。”
而令专家们遗憾的是,由于在单一减排指标的导向下,其余指标有意无意被忽略,现在能全部实现这些要求的污水处理厂还非常稀少。
与被拿来当成绩说的污水处理率相比,各地污泥得到妥善处理处置的比例低得不正常,臭气、噪声扰民更是让污水处理设施与垃圾处理一起,成为城市中的“嫌恶型”公共设施。这些都是污水处理厂在大干快上之后急需补课的内容。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水平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解决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处罚力度不够和付费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付费问题,在已经引入市场机制的地方,更是让运营企业颇为头痛。
一位水务上市公司老总曾无奈表示,西部某城市曾经拖欠了公司4年的污水处理费。“我们还算支撑下来了。有的小企业可能就因此垮台了。”
而污泥的问题显然要更为复杂,除了付费问题,还有处置途径和技术路线选择、部门利益协调等问题,绝非污水处理厂甚至建设、环保等单个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地方政府的切实投入和支持。
要提升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探索先进适用技术
现在但凡研讨涉及水处理,膜技术就会成为主角。近年来,膜确实帮助一些企业制造了创业“神话”。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直言膜技术可以以每吨0.1元的成本增加来实现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四类。
膜技术是否已经成为中国污水处理升级的最优选择?下一阶段的技术进步是否顺理成章?对此,来自业内的观点较为一致:膜技术有其适用的有限范围,且成本必须考虑全生命周期。中国水环境治理任务复杂,国情特殊,还需继续探索适用性、先进性的技术路线。
文一波评价说,膜技术在污水领域应用规模会不断扩大,应该会达到一定比例。“但绝不是局部地方推行的大规模,这些大规模应用地区已经和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污水处理加膜绝非增加一两毛钱成本,要高出很多,要考虑全成本,生命周期成本。”
他说,欧美国家不使用地表水四类标准作为污水排放标准,也没有在污水处理中大规模使用膜,是因为他们国家的自然水体水质就可以保证在一、二类,本身具有很强且必须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我国水污染治理面临的难题在于过去过度排放且持续时间太长。”
文一波表示,膜技术是中国污水处理升级的一个选项,但不是最好更不是唯一选项,很多其他技术如MBBR等,综合效果更好。
污染严重且复杂、支付能力有限,在技术方案上无法照搬国外经验,自有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这是很多环境治理领域都在遭遇的中国式困境。在污水处理领域,随着大规模建设成长起来的本土研发力量已经开始了对引进技术路线的反思和中国式道路的摸索。
污水处理能否实现从高耗能向能源回收利用的转变?排水水质提升能否在有限的成本内解决、并实现水资源有效循环?污泥如何从无人愿接受的废物转变为有机质矿藏?污水处理厂如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这些都将决定污水处理设施在中国水污染治理中功能、角色的发挥,都需要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而这些技术上的空白点,应该成为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努力的方向。